学名:Eothenomys olitor Thomas。 别名:云南绒鼠、黑耳绒鼠、小亚细亚绒鼠。 分布:我国特有,分布在四川西南山地、东部及南部的布拖县,云南西南、昭通,贵州西部的毕节地区。 形态特征:体型较小,粗短,尾较短,体长100~126mm;尾长不及体长的1/2,40~50mm;后足长15~21mm;耳长12~15mm。较黑腹绒鼠大。体重12.5~21.0g。第一上白齿具有3个内侧角突,第二上臼齿有第三后内侧角突,但通常不大于第三后外侧角突,第三上白齿具3个外侧角突。吻较短而钝。眼小。耳朵短,呈椭圆形。前足第一趾极小,几乎缺失。体毛柔软而厚密,吻鼻部稍深,黑褐色;耳毛较短,暗黑褐色,耳缘为白色。体背暗褐赭色,毛基黑灰色,毛尖赭黄色。体侧由背部至腹部颜色逐渐变淡;喉部毛短而稀少,毛基为灰黑色,毛尖为白色并杂有浅棕色;胸腹部至尾基暗石板灰黑色,毛尖淡灰色或淡黑褐色;背部毛较短,前足背茶褐色或暗褐色,后足背黑褐色;尾毛较短,尾背黑褐色,尾腹稍浅,茶褐色,尾尖具一小束毛丛。 颅长 24.2~28.2mm,颧宽14.3~15.8mm;腭长 12.5~15.6mm,乳突宽12~13.6mm;上颊齿列长6~7mm。颅骨大,颧弧坚固。第一和第二上臼齿都和黑腹绒鼠的相似。 生活习性:栖息于海拔 800~2 000m 的灌丛和农田。最高海拔为3550m,最低1200m,其中2000m以上分布较多。以横断山脉中部地区最多,占所捕野鼠数的42.6%。 发生规律:除12月至翌年2月(即冬末春初)未见妊娠鼠外,均有妊娠的母鼠出现,表明其繁殖期较长,最寒冷的季节停止繁殖。栖息在山区(海拔2500m以上)年怀孕率平均为12.1%,而在坝区(海拔500m以下)年怀孕率平均为6.34%,相差近1倍;坝区怀孕率最多在7~8月,而山区在9月和5月,其繁殖与环境、气候及食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。乳头少,产仔不多,每胎通常2~3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