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氏田鼠又名草原田鼠。体型中等偏小,成体体长110~130mm,尾长22~30mm,后足长18~24mm,耳长9~12mm,颅全长25~30mm。毛粗硬,较短,被毛长通常短于10mm。尾相当短,占体长的20%。尾上覆盖一层直硬的毛。耳短几乎完全隐藏在10mm左右长的被毛中。前足明显短于后足,前足有利爪,但不太长。前足4趾,后足5趾。雌鼠具乳头4对。背毛沙黄色,针毛基部黑褐色,毛尖灰黄色,杂有稀疏长毛。头与背部毛色相同。眼周毛色较鲜艳,呈浅灰赭色的环。耳孔覆以浅黄色的长毛。腹毛淡黄,与背部毛色接近。尾端有长毛東。四足背浅灰黄色。足垫5个,极小,集聚在一起,部分被细毛覆盖。足趾和跖部后部的1/2足掌均覆以淡灰黄色的细毛。头骨粗硕,棱角鲜明。左右眶上峰发达,在眶间部分愈合。人字峰发达。吻部细。门齿孔较大。颧宽占颅全长的58%。颧弓向外扩展。腭骨具典型的田鼠型结构。上门齿近乎垂直,齿面有极浅的齿沟痕迹。第一上臼齿有4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齿环。内外侧各有3个突角。第二上臼齿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齿环。外侧2个内侧1个。第三上臼齿比较特殊,只有2个封闭三角形,内、外侧各1个,外侧还有一个不封闭,与末端齿环愈合。第一下臼齿有5个交错封闭的三角形齿环。染色体核型2n=34。 布氏田鼠的地理分布属蒙古高原东部温旱型,在我国仅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、锡林郭勒、察哈尔高原的典型草原地带,草甸草原中的退化草场,荒漠草原中的草围栏;以及科尔沁沙地,河北省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与之邻近的草地。国外分布在蒙古国东部和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。栖息在中温带海拔2000m以下的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。严格的昼行性。集大群生活。在地表下挖造复杂的洞群。草食性。不冬眠。暖季吃洞群周围的羊草、冷蒿、针茅、多根葱、隐子草等多种草本植物的青嫩部分,秋季在洞中储存大量干草,供越冬食用。随食物条件的改变,有明显的季节迁徙现象。数量的年度变动规律很突出,大起大落。大致11~12年一个周期性变化。数量高的年份,洞群连片,洞口密集。地下挖空,地面的植物吃光,能导致牧草演替和草场严重退化,水土流失,加重土壤沙化和沙丘流动。对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