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蚁巢是白蚁行为的产物,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白蚁的行为。在环境适宜时,白蚁经常出巢采食,经过一段时间后仍须返回巢内,在蚁巢内,白蚁常常由这一部分爬向那一部分。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受着复杂的各种因素所决定,其中有一些问题虽有待进一步探讨,但这类现象的综合体至少反映了白蚁巢对白蚁活动的影响是显著的。 白蚁巢对白蚁活动的影响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。首先,在巢外停留的时间虽缺具体资料的证明,但从现象上看,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。例如,从台湾乳白蚁巢内施药来看,在施药后,往往得到消灭全群的结果,而且死蚁集中堆集在蚁巢,一般台湾乳白蚁的巢外活动不超过4~7天。其次活动范围是受到蚁巢的限制,一般小群体的活动范围很局限,随着巢群的扩大,活动范围也随之加大。 白蚁巢在一个群体里可以有许多个,其中有主巢和副巢之分。例如,冢白蚁的整个蚁巢系统的伸展范围可以很大, 副巢与主巢可以相隔很远,然而各个蚁巢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。白蚁在各巢间陆续地来来往往。无论在主巢或单独在副巢内喷入灭蚁药粉,经过4~5天,副巢往往成了空巢,而主巢内则集中了大量的白蚁尸体。这些现象说明了副巢内的白蚁不是一个隔离的群体,经过一定的时间至少需返回主巢一次。 白蚁在食物和湿、温度分布均匀的环境内,在距巢较远的区域内,活动据点的密度小,在同一部位上出现的次数也较少。相反,在蚁巢近旁活动较为频繁,即在同一部位上反复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活动据点也多。黑翅土白蚁在早春季节的地表活动有明显的连续现象和集中现象,连续出现活动痕迹的地点与蚁巢区域之间的距离很近。所以,活动频率的强弱,活动的地点多少,实际上反映了活动地点与蚁巢距离的远近关系,这也说明了白蚁巢对白蚁活动的影响是很密切的。 |